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郑玉兰与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沈楠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国“黄梅戏之乡”的郑玉美称。“千里迢迢赴宜城,兰黄隶一心只为黄梅颂。梅戏母亲”欣赏了宜城之美,为奴然后安静地坐在剧场里品味由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郑玉兰主演的郑玉经典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不啻为一种享受。兰黄隶此戏取自柔石的梅戏母亲同名小说,经过濮本信先生的为奴改编,成为了一部黄梅戏经典剧目。郑玉整部戏的兰黄隶风格凄美哀婉,具有浓厚的梅戏母亲悲剧氛围,艺术感十分强烈,为奴可以说这是郑玉一部既能极大限度地展现演员的表演功力,又能考验观众心理承受力的兰黄隶黄梅戏佳作。清雅黄梅声声唱,梅戏母亲深谷幽兰诉断肠。亦如诗中所云:“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郑玉兰与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回首郑玉兰以往的黄梅戏艺术作品,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了一位又一位奇情般的女子形象。其中既有“柳体花容如仙临”但却“芳心破碎泪流痕”的西施;亦有落日余晖,大漠孤烟,一曲马上琵琶道尽心中思念的王昭君;更有那含冤赴死以致感天动地使得炎炎六月却漫天飞雪的窦娥……尤其在黄梅戏《窦娥冤·斩娥》中郑玉兰舞出的那令人惊艳的水袖和一声声使人撕心裂肺的“冤枉……”,都深深地印刻在自己的脑海之中。

郑玉兰与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在《为奴隶的母亲》这部厚重黄梅戏中,郑玉兰饰演了一位纠结于两任丈夫和两个同母异父的孩子的妇人,这个角色显然不同于郑玉兰之前塑造的戏曲人物,在这部戏中的那位妇人既有母性的善良和唯美,亦有徘徊于两任丈夫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时还有在封建落后思想压迫下所产生的痛苦、无助和垂死挣扎……对于塑造这样一位悲情的妇人郑玉兰显然是投入了忘我的深情,不论是唱腔,还是表演都饱含真情,沁人心弦,她把妇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哀怨、无奈,甚至呐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丝丝入扣,特别是当表演到动情之时更是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可谓楚楚动人……

郑玉兰与黄梅戏《为奴隶的母亲》

  “戏曲艺术是高贵的,也是谦卑的,它既超脱,又含蓄”。“莎士比亚说:‘人生如舞台。’平凡如你我,人生其实也有的前台和后台。前台是粉墨登场的所在,费尽心思化好了妆,穿好了戏服,准备好了台词,端起了架势,调匀了呼吸,一步步踱出去,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唱得五音不乱;该说的,说得字正腔圆;该演的,演得淋漓尽致,于是博得满堂彩,踌躇满志而归。可当大幕落下,舞台上的黄梅优伶回到后台,脱下戏服,卸下妆彩,露出疲惫的面容时,是不是更加期待后台有一位知心人在等她,和她说一句真心话,道一声辛苦了,或是默默交换一个眼神,这温暖的眼神也许比前台的满堂喝彩都更加令她珍惜?”恍惚里,朦胧中,我仿佛感觉天地之间有一层境界,她在其中,我在其外,远远地感受着她内心深处的炽热纯美,欣赏着她的轻舞飞扬……

  “不论路途多遥远,我心只愿向黄梅”。郑玉兰是一位执著的女性,她在追梦的路上一直默默地承受着灵魂深处那为艺术而艺术的孤独、寂寞、清冷,甚至是痛楚……杨绛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也许只有当她抛开世俗的重负,真心放下心中沉甸甸的包袱的时候,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快乐的真谛。就像《为奴隶的母亲》中春宝娘所唱的那样,“茅屋嫁夫花烛夜,一床破被暖融融。”黄梅戏艺术需要真正的知音,戏曲演员更需要被懂得,需要遇到能够与之惺惺相惜、心心相印的赏戏人,每当郑玉兰在舞台上为黄梅戏艺术撑起一把伞的时候,何人又能为这位黄梅才女支撑起一把伞呢?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诚地期望大家能够“同做追梦人”,并且在共同追梦的路上真心真意地去“找回一点童真,学会一点遗忘,取消一些目标,放下一些重量……”

分享到: